以人为本是党执政理念的鲜明特征之一。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建立以民生为导向的政策体系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具有深度民主的公民社会的形成,对民生新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民生新闻的内容优势在于它对准了一个以往媒介呈现中屡被忽略的领域——日常生活领域。采访报道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多用群众的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把镜头、话筒对准基层,把栏目时间留给群众,讲求实效性,增加信息量。新闻报道要关注热点问题,反映群众呼声,多创品牌栏目,办出特色,办出风格,增强吸引力,从而提高地方台新闻宣传的质量,提高报道的影响力。
一、民生新闻要体现报道的地方性
近年来,国家级、省级广播电视等媒体得到迅速发展。给地方台发展构成很大压力。然而县级台处于新闻事件发生的源头,与受众同处一个天地,新闻与受众有一种天然的血肉联系,具有其它大台难以具备的接近性。因此,县级台的新闻工作者更应该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做到零距离贴近,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闻。例如:我台的新闻节目,不仅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把具有影响力的重大题材做足文章,而且将群众关心的新鲜事、感人事、烦心事等快捷鲜活的素材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根据不同时期和观众需求,开辟了更加贴近群众,地方特色更加突出的《社会广角》新闻栏目,坚持深入基层,了解民情,以平民为视角,以民生为题材,对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给予关注,对一些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受到观众好评。
二、民生新闻要突出报道的服务性
县级台要想让观众的视线锁定在自己的频道上,最关键的还是要贴近群众生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真正体现出“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民生新闻作为一种将关注的着力点放在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寻常生活中、为百姓提供度身定做的生活信息和服务讯息的新闻方式,其在价值上毫无疑问应当更加具有民本意识和服务意识。民生新闻要在服务上贴近,要把引导与服务统一起来,要提倡新闻记者不仅向公众展示事件、描述冲突,还要向公众解释为什么和哪里值得关注,并尽可能提供建议、引导和帮助。
三、民生新闻要讲究报道的可视性
如何使新闻报道做到“求真、务实、鲜活”,让观众乐于接受。从根本上讲,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贴近群众,要以平视的目光深入群众,而不能以“无冕之王”自居。在选题层面上,要拥有平民化的眼光,深刻洞察日常生活当中百姓的喜与乐、苦与悲,才能够自然的写出关于平民性的文章。从操作层面上看,应当如实反映百姓的生活状况、环境、质量、要求与呼声等因素。要时刻注意自己的立场、观点是否符合群众根本利益之要求,无论是报道突发事件、社会新闻、文体新闻、服务新闻,还是其他类别新闻,始终要在选择角度和切入点上下功夫,特别应从观众的视角切入,提高报道的感染力和可视性。地方台新闻节目,一般时间短、容量小,信息条数相对少一些,很难满足观众的口味和需求。因此,选择好的观点,提高每一条新闻的信息量、包容量,增加节目的厚度,更成为新闻媒体贴近群众的必然要求。记者在采访报道洪灾新闻中,深入村屯,了解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百姓的所需、所求入手,用他们的声音反映需要解决的问题,播出效果较好。
四、民生新闻选择主题与受众紧密结合
要以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和严谨的求实性,深入触及政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如城市棚改拆迁、廉租房建设、再就业工程、农村农民农业、精神文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立体式、宽领域的反映和表现,在推动政府工作、密切党群、政群关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此外,诸如衣食住行、教育、医疗、治安等,人民群众每天生活中必须面对的事情,普通平民遇到的困难、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与百姓息息相关的结合起来。
五、民生新闻报道要转变工作作风
要改变那种“眼睛盯着党政机关、只写让领导看的官样文章”的做法,而要放下架子,杜绝浮躁,深入社会实际,深入火热的生产生活第一线,了解群众需要,把握时代脉搏,把“脚印留在基层、镜头对准百姓,做到少上会议,多上社会新闻;少跑机关,多跑基层,少拍干部,多拍百姓”,实现电视荧屏,“官气变轻,民味变重”。
总之,做好民生新闻报道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作为地方媒体,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三贴近”的理解,提高认识,勤于实践,不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努力提高新闻报道质量,使新闻宣传更加突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辉南电视台新闻部 徐锡前
2011-6-14